前言:刻不容緩的氣候難題:超過70國家承諾在2050達到淨零排放
相關的科學證據都一再顯示,大氣中不斷升高的溫室氣體含量,終將造成全球極端的氣候與環境問題,進而影響地球的宜居程度。
在文明進化的現代,地球的整體溫度已比1800年代後期高出約攝氏1.1度,聯合國更於2022年指出,全球暖化在近 20 年內將持續升溫攝氏 1.5 度(註1),這無疑會劇烈衝擊地球上的生物環境、水資源存量,甚至是人類存亡與共的糧食安全問題。
只要觀察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總量就能輕易發現,排放總量總前十多國家的溫室氣體總和,已佔全球總量的三分之二(註2),也代表著有效降低這些國家的排放量,將成為了解決氣候暖化的敲門磚。
資料來源:United Nation
正因種種刻不容緩的原因,聯合國也持續在國際間疾呼,需立即減少排放如:二氧化碳、甲烷等導致氣溫升高的溫室氣體。全球已有超過70個國家承諾,將會於2030年前,達到溫室氣體排放量減半的目標,並期望能在2050 年達到淨零排放。
所謂「淨零排放」,並非要求完全不能排放溫室氣體,而是藉由改變產業生產,或是改變交通運輸方式,使溫室氣體的排放量盡可能接近於零,確保多出來的排放量,能被海洋或森林等自然環境吸收與中和。
國際上全球溫室氣體不減反增,台灣戮力達成經濟與碳排脫鉤
當前各國的氣候計畫不僅無法達到2050淨零排放,溫室氣體甚至還在不斷增加中,預估到2030年還可能大幅增加近14%的排放量(註3)。
縱使溫室氣體有不減反增的趨勢,對於未來世代影響甚鉅的淨零排放,也是台灣一直以來的總體發展目標。值得嘉許的是,台灣目前的溫室氣體總排放量,一反國際常態地持續減少中(註4),像是2019年的排放總量為287.06 百萬公噸二氧化碳(MtCO2e),相較2005年已經減少1.1%。
更值得關注的是,在調控溫室氣體排放的過程中,台灣的GDP從2005年到2019來,不僅成長了 64%, 碳排放密集度 (CO2e/GDP) 還降低了 34%,且溫室氣體淨排放量亦逐漸下降中,種種現象都顯示著台灣的經濟成長並不與溫室氣體掛鉤。
資料來源:國家發展委員會 臺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總說明
然而,台灣為什麼能夠確實地往淨零排放的願景邁進?
箇中原因在於,台灣政府早將淨零排放納入施政目標,強調循環經濟與節能減碳,在施行家電能效提升標準、大眾運具電氣化等民生政策的同時,也提供一系列的企業能源轉型輔導與補助。
轉廢為能:讓淨零排放不再是口號
桃園市做為台灣人口成長最快速的都市,更提前將永續發展納入市政規劃準則裡,在追求地方經濟的同時,還必須兼顧全球環境永續的宏大目標。
桃園市政府深知,要做到淨零排放就得做到「轉廢為能」。因此桃園市在2019年起即宣布啟動「桃園淨零策略」,其中最重要的,莫過於工業減煤的部分,藉由政策補助並輔導企業,將廢棄物處理後製成固體再生燃料(SRF, Solid Recovered Fuel),藉著SRF固體回收燃料空汙量僅有燃媒33%的特性,做到減少煤炭使用量的同時,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
舉例來說,桃園市與永豐餘工業用紙公司合作,輔導該公司設立「SRF固體再生燃料製造及使用廠」,成為「桃園市廢棄物MT示範中心」,每天可處理超過80公噸的廢棄物,將廢塑膠、巨大家具等垃圾轉化為RDF-5及木質燃料,取代煤炭來供給鍋爐使用,達到真正的轉廢為能。
桃園市更領先全台其他縣市,成立第一座生質中心,藉著機械分選垃圾、設置固體回收燃料廠、以及推動廚餘再利用等功能,更有效率地達到淨零排放的目標。具體來說,桃園市生質中心能夠透過「厭氧消化」及「熱處理」兩種方式處理垃圾,像是將廚餘經由厭氧消化後,產生能夠作為發電原料的沼氣,生質中心預計每年可產生高達2.2億度電,足足能夠供應7萬2800戶用電量(註5)。
此外,桃園市政府也同步推動六項大嵙崁發展計畫,涵蓋此計畫還包含大漢溪流域兩岸的埔頂水資中心舊址活化計畫、瑞興濕地公園、大嵙崁地質公園、崁津部落生活圈、大嵙崁生態探索計畫、大嵙崁清淤輸送系統等計畫,透過打造優良水域環境擴大桃園市生態型建設,達成城市的減排固碳發展目標,面對氣候變遷等相關碳排議題,演示最好的代表性政策。
小結
如今,透過積極、有效的政策執行搭配環境及建設的建置與擴增,如上述生質中心、轉廢為能等實績,桃園市已經成為全台灣綠能發展最快的城市,桃園市環保局更宣布,在2022年起每年都會投入超過180億元,整合6大部門64項減碳策略,讓淨零排放不再淪為口號。
桃園市升格後,太陽光電裝置容量達近百倍的成長幅度,已為北部縣市最高。另外,桃園在能源轉型得到能源轉型推動聯盟肯定,包括2018年及2022年「縣市政府能源政策評比」皆獲評為等級A市。相信桃園市必定會持續從政府的自身綠能發展做起,帶著讓民眾與企業最有感的政策,讓桃園這座美麗與發展兼具的永續城市,堅定地往淨零的目標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