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2022年全球經濟的關鍵字,非「通貨膨脹」莫屬。從「我國與主要國家物價指數漲幅」圖可以看出,不論是我國或是全球主要經濟體,2021年起物價指數持續往上竄升。事實上物價自2016年起已經有接近2%的現象,一度因為COVID-19疫情重創消費經濟而被抑制,如今則再次竄高,成為全球經濟的核心議題。
資料來源:中華民國行政院主計總處,https://www.stat.gov.tw//News_Content.aspx?n=2668&s=230044
儘管此輪通膨屬於全球性的現象,主要原因包括後疫情時代的需求增加與供給不足與能源價格攀升等原因(*註1),並非單單我國現象,但是對於民生經濟而言,不論是中央政府或地方政府,一方面承受物價帶來的壓力,另一方面也得因應民眾的可能反彈。特別是地方政府,更是直接面對民眾在商業發展、民生經濟等議題的第一線反應。
以「巧實力」打造持之以恆的服務優勢
當然,中央與地方政府也各自備有因應的政策工具,例如中央有中央銀行,針對經濟變化調整貨幣政策因應,地方也有因應計畫,與商家、民眾一同共度關卡。然而要發揮政策影響力,並不是單純推出即有成效。
從影響力來觀察,可區分為硬實力、軟實力與巧實力,本文主要將針對巧實力(Smart Power)來闡述,如何應用在經濟政策的影響力上。所謂巧實力,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客座教授奈伊(Joseph Nye)指出,相對於硬實力(軍事、經濟等較具有強迫性的政策工具)與軟實力(透過文化、創意等具有潛移默化性質的影響力途徑),指的是視情境融合硬實力和軟實力,形成有效的策略,要用哪種方式整合硬實力和軟實力,要看領導者對每一個挑戰的情境的掌握程度。(*註2)
因此面對通膨此一議題,不只需要長時間解決,且影響範圍廣泛,不論是政府或企業決策,首先要了解的是,不能單靠實踐策略或是資金投入,就期待發揮效果。同時更要注意溝通方式與政策設計巧思,創造出「使用者等於支持者」的環境,影響效果自然更為顯著。
另一方面,巧實力也重視政策的精準程度,除了要投入政策人力與預算,更重要的是要針對不同狀況調整作法,讓每一分政策成本都能精準發揮影響力。從民生經濟來看也是如此,不能一味的投入補貼,而是要同時滿足優化產業體質,並且讓商家有感的政策,才能達到「政策目標」與「商家發展」兩大目標的雙贏。
因應民眾生活及需求轉變,桃園市積極輔導店家與攤商轉型提升市場競爭力
事實上在疫情後,因應民眾生活型態改變,政府也積極投入資源輔導店家與攤商進行轉型。以桃園市政府為例,早在疫情以前就啟動的商圈店家改造計畫,在後疫情與後通膨時代,這樣艱困的市場挑戰之下,反而更能幫助地方店家提升顧客體驗,也獲得店家的好評。如109年起由經發局首創的3星級制「友善店家認證」,已累計超過100家優質店家。於111年度便已認證48家友善店家,希望藉由認證的推廣,讓消費者能夠透過簡易的標章認證找到「語言友善」、「入店友善」、「科技友善」、「使用友善」、「餐飲選擇友善」與「環境友善」的店家。在為消費者帶來更良好的消費體驗的同時,也刺激店家轉型及提升服務品質的意願(*註3)。
其中從「客戶旅程」中的消費動機、資料蒐集、評估、決策、滿意度和分享等體驗要點出發,不僅有利店家轉型,更能有效提升消費者好感度。從桃園市政府在111 年的「桃園上好攤」競賽中就能看出數位轉型的策略,透過培力課程輔導傳統市場建立線上訂購平台、物流平台及使用數位支付,評分過程也納入行動及電子支付、數位電商或物流平台、社群網路經營、線上活動及品牌形象建立(*註4)。
另外,桃園市經發局也從108年開始推出「攤位改造計畫」,幫助攤商面向未來市場消費者與挑戰,並且針對攤商的需求,區分為基礎與進階兩組。從文宣製作物的設計、攤位體驗、商品設計進而到攤位本身的品牌定位,並且針對攤位不同階段,提供輔導建議(*註5)。
桃園「好市乘雙券」創新策略,振興有感
除了協助改善基礎建設,市場同樣需要活水挹注。配合中央振興方針,桃園也加大振興力道,透過創意設計,強化市場效益,其中「好市乘雙券」就是最好的案例。中獎民眾以中央政府發放的五倍券,換取價值2 倍以上之好市乘雙券,讓五倍券量能再加倍,因此民眾參與踴躍,讓第一波登記人數就高達119萬人(*註6)。
也因成效卓著,後續桃園市再推出「十倍幸福.萬人有福」第二波加碼,可以 200元五倍券抽2,000元「好市乘雙券」,再新增97萬人登記,總計超過200萬人參與,而這些票券,都能實質轉換為在桃園的消費,創造商機(*註7)。
此外,振興機制不只要刺激消費,也要讓商家有感。因此「好市乘雙劵」在核銷機制也與過往不同。一方面增加兌換通路,囊括桃園76處農漁會及93間郵局,且特定通路兌領金額在2萬元以下,即可直接領取現金,總計為地方帶入了近2億元的商機(*註8)。
面對通膨挑戰,不論是中央政府或是地方政府,政策工具終究有其極限。但是透過「有感施政」,運用「巧實力」讓政策有效將政府資源導入至民間,獲得店家與民眾的信任感,這才是應對未來挑戰最必要的基礎建設。